絕句布局八法
絕句的布局,主要有以下八法:
一、起承轉(zhuǎn)合法:
這是最常見的方法。它是按照事物的發(fā)展順序,感情波瀾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內(nèi)在邏輯往下寫的。此法往往表現(xiàn)為起、承、轉(zhuǎn)、合在一首詩中四句的具體運用?!捌稹保姷拈_頭;“承”,接著開頭的意思加以發(fā)展;“轉(zhuǎn)”,是轉(zhuǎn)折,開拓新意;“合”,是結(jié)束全篇。為了寫好絕句,在采用此法時,要求:起要扣題、突兀;承要連貫、自然;轉(zhuǎn)要新穎、巧妙,多為結(jié)句作準(zhǔn)備;結(jié)要含蓄、深邃或鏗鏘有力,醒明本旨,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。
絕句從總體上講,通常可分為前、后兩半。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帶、鋪墊的作用;后半是主題意旨所在。但關(guān)鍵在第三句,第三句得力,則末句易之。
王楷蘇《騷壇八略》云:“在第三句著力,須為第四句留下轉(zhuǎn)身之地。第三句得勢,第四句一拍便著。譬之于射,三句如開弓,四句如放箭也”。
楊載《詩法家數(shù)》云:要婉曲回環(huán),刪蕪就筒,句絕而意不絕。多以第三句為主,而第四句發(fā)之……大抵起承二句困難,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,從容承之為是。至如宛轉(zhuǎn)變化,工夫全在第三句。若于此轉(zhuǎn)變得好,則第四句如順?biāo)垡印?nbsp;
二、并列對合法:
絕句中的四句,用兩組對仗句分別寫四個事物或分別寫一個事物的四個方面,這樣的布局叫“并列對合法”,這種方法工整而優(yōu)美。
杜甫是最杰出的律詩大師,精于對偶,能夠?qū)⑦@種形式極其成功地運用到絕句中來,而不見板滯。
他的《絕句四首》(其三):
兩個黃鸝鳴翠柳,一行百鷺上青天。
窗含西嶺千秋雪,門泊東吳萬里船。
《絕句漫興九首》(其七):
糝徑楊花鋪白氈,點溪荷葉疊青錢。
筍根雉子無人問,沙上鳧雛傍母眠?!?/span>
就是用兩組對仗句分別寫四個事物的并列法。并列法是用兩組對仗句。
三、承對合用法:
一首絕句的前兩句用起承法,后兩句用對仗法或前兩句用對仗法,后兩句用承接法,這樣的布局法叫“承接對仗合用法”。用承接法時,有的在時間上有先后關(guān)系,有的在邏輯上有因果關(guān)系;用對仗法時,一般要用一組對仗句。
韋應(yīng)物的《登樓寄王卿》:
踏閣攀林恨不同,楚云滄海思無窮。
數(shù)家砧杵秋山下,一郡荊榛寒雨中?!?/span>
前兩句承接法,后兩句對仗。
潘天壽《夢渡黃河》:
時艱有憶田橫士,詩絕彌懷敕勒歌。
為訪幽燕屠狗輩,夜深風(fēng)雪渡黃河?!?/span>
前兩句對仗,后兩句承接。
四、對比法:
把性質(zhì)相反的兩件事或情況迥異的兩種景,寫在一首絕句中,以進行對比,這樣的布局法叫“對比法”。
常用的有悲喜對比、貧富對比、盛衰對比、
用的就是對比法。
五、先景(事)后議法:
在一首絕句中,前兩句寫風(fēng)景或事實,后兩句寫議論,即屬此法。風(fēng)景或事實是議論的根據(jù),觸景生情,就事生議,那就不是無稽之談了。詩中的議論應(yīng)觀點新穎,見解高超,成為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,以收警策動人之效。
如王之渙的《登鸛雀樓》一詩的前兩句“白日依山盡,黃河入海流”,寫景,寫得景象壯闊,氣勢雄渾。
其后兩句“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”,是發(fā)表議論,含意深遠,耐人探索,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,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。前兩句寫所見,后兩句寫所感,銜接自然、緊密,達到了景入理勢,理抒景情的妙境。
六、先議后景(事)法:
這種布局法與先景(事)后議法在內(nèi)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,它是先發(fā)表議論,而后寫景或敘事事證明其論點的。議論與寫景、敘事,有相輔相成的作用。
如劉禹錫的《秋詞》:
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勝春朝。
晴空一鶴排云上,便引詩情到碧霄。”
其前兩句是詩人表明自己對秋天的看法與古人悲秋的論調(diào)不同。而后描繪一幅碧空萬里,白鶴凌云飛翔的圖景,予以證明。
詩人為革新經(jīng)受過守舊派的嚴重打擊,而依然斗志昂揚;詩人接觸過不少知識分子,深知他們不得志,對前途失望,因而有悲秋的實質(zhì)。詩人不同意他們悲觀失望的表現(xiàn),所以在詩中偏說秋天比春天好;好在何處?
他舉出晴空一鶴,排云直上,矯健飛翔,奮發(fā)有為的事實,來說明秋天的清明、凜冽、蕭條、寂寥,正是為大自然別開生面,催人精神抖擻,奮發(fā)向上的良劑。
這只“鶴”是自強不息的志士的化身,這“詩情”便是志氣,便是奮斗精神,這“碧霄”便是一個知識分子愛國愛民的高尚的思想境界。
杜牧《烏江亭》:“勝敗兵家事不期,包羞忍辱是男兒”直接議論。后以“江東子弟多才俊,卷土東來未可知”之句作結(jié),另出新意,使議論不抽象,不枯澀。
七、末句的寓情于景法:
一首絕句的前兩句,或敘事,或?qū)懢?,而第三句多寫人的心理活動與心理狀態(tài),其第四句不繼續(xù)抒情,卻以景作結(jié),這樣的布局就叫“末句寓情于景法”。這種布局法的好處是,既能補充前面寫景敘事之不足,又能把難言難狀之情藏于景中,以收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。
元稹的《聞樂天授江州司馬》:
殘燈無焰影幢幢,此夕聞君謫九江,
垂死病中驚坐起,暗風(fēng)吹雨入寒窗?!?/span>
此詩是詩人在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貶江州的消息后,極為難過的時候?qū)懙?。其第三句中的“驚”字,是心理狀態(tài);其第四句如寫成“無言獨自望寒窗”或“淚流不盡望寒窗”等句,雖也合乎格律,但這只是實寫,狀其外形,內(nèi)涵淺淡。遠不如“暗風(fēng)吹雨入寒窗”這第四句以景結(jié)情。這樣景語作情語,哀景抒哀情,就能使詩人對白氏被貶一事究竟是惋惜,是憤懣,還是悲痛,均蘊含于景語之中。留給讀者去領(lǐng)悟,去想象,去補充;這就使末句詩味雋永,耐人咀嚼了。
八、倒敘突出重點法:
一般說,絕句的重點在后兩句。在詩中,如果把后發(fā)生的事情放在前面,把先發(fā)生的事情放在后面,就是為了突出先發(fā)生的事情而安排的。這種方法叫“倒敘突出重點法”。
例如張繼的《楓橋夜泊》,照次序,該先說睡不著覺,再說聽到半夜鐘聲,最后說天亮前的月落烏啼。此詩采取倒敘法,先說“月落烏啼霜滿天”,再說“江楓漁火對愁眠”,最后才說“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”。詩中有了這座著名的古剎,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,增加了楓橋的詩意美,引起了人們的遐想。而“夜半鐘聲”,滲透著宗教的情思,給人以肅穆的感受,啟發(fā)人對人生的回憶和反省。這“夜半鐘聲”放到末句,使全詩的神韻得到完美的表現(xiàn),使其具有無形的動人力量。
由此可見,倒敘突出重點法為不少詩人所采用,是有道理的。
詩人采用此法時,往往在第三句中使用“猶記”、“卻憶”、“昔日”等詞語,以說明后兩句是先發(fā)生的過去的事情。
例如宋僧梵崇的《春晚》:
春光過眼只須臾,榆莢楊花掃地?zé)o。
卻憶菩提湖上寺,綠荷擎雨看跳珠?!?/span>